一. 学院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组建于2014年年7月,它集中了原甘肃教育学院物理系和原甘肃联合大学工科系的主要教师资源和全部的实验教学资源,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丰富的办学文化和浓厚的专业底蕴,为我省的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目前学院共设置一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三个专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三个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共三个班(13级2个班89人、14级1个班52人、15级计划招生46人,共计187人)。应用电子技术3个班(13级一个班40人、14级1个班56人、15级计划招生47人,共计143人)。计算机通信三个班(13级一个班37人、14级1个班54人、15级1个班46人,共计137人)。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人数达到546人。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实验师1人。师生比为1:25 。
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和广播电视实验工程中心(筹建)。我院“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现建有实验室有16个、实训室4个。16个实验室分别是大学物理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实验室、电工(电路分析)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PLC实验室、高频电子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电子测量实验室、电子设计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开发实验室、DSP与FPGA实验室、控制系统开放实验室。4个实训室分别是微机组装实训室,电子设计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家用电器维修实训室。现有实验设备总价值约1300万元。
二. 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目前,学院围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秉持“优化结构,强化应用,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方向,努力实现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以“两个转换”(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三个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为办学特色的出发点,以“五个1”工程为抓手(1.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2.每年专升本人数达到100人。3.每年成功申报科研经费达到100万。4.每年获得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至少1项。)5.每年晋升教授1名。)
认真贯彻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打通电子信息工程和广播电视工程的基础课程。使两个专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努力办好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优化设计广播电视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使该专业成为在省内高校转型发展的应用型试点专业。
学院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强化与职业技能考证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双证”融通,构建起一套符合国家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技能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接受专业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系统训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全院上下紧紧围绕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坚持,三大工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
一个中心:以教学为中心。
二个坚持:坚持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坚持抓好专业建设。
两大工程:教学改革工程、实践教学工程、创新创业工程
三、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的转型发展,以及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我院需在现有一个本科专业和三个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建设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群。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我们采用两步骤的办法:第一步,广播电视工程系建一个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工程。使每个系有一个本科专业。第二步,使每个系达到两个本科专业。电子系增设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工程系增设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力争十三、五末,使学院有四个本科专业。学院班级数达到32个班级,学生人数达到1600人。
四. 实践教学规划
1.实验室建设规划
十三、五期间,学院重点建设广播电视工程实验中心,计划投入1000万元。新建电子仿真实验室、现代程控交换实验室、微波实验室、卫星接收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移动通信及组网实验室、有线电视实训室、音频技术综合实验室、声像设备维修与摄录编辑技术实训室、背景音乐广播系统实训室、广播电视与网络通信系统装调实训室等11个实验室。同时扩建大学物理实验室、电工(电路分析)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PLC实验室、高频电子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与中兴通信合作建立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2.职业技能培训规划
实践教学工作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实习;职业资格证的考前培训等。实践教学的各项工作必须按大纲做出操作性较强的实施计划,学院的工作主要是审核实施计划、检查实践教学的各个实施环节,定期进行通报。主要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证书过关率,进而形成学院自己的实践教学特色。十三、五期间,每年完成维修电工和电子设计工程师、家用电器维修工各200人的培训考证工作。
3.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建设一个区域共享型电子信息技术实训基地,营造真实或仿真的实训环境,实现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建成教学型、模拟仿真型、工程实践性的功能系列化的实训基地。十三、五期间学院建设电子设计仿真实验室。
五、创新创业建设规划
认真贯彻落实《兰州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工程。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向学校教务处申请,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加开“创业基础”课程。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建设各种创新创业团队。第一批创业团队组建的原则是“分批进行、双向选择,自由结合,学院协调,人人参与,择优扶持”。重点建设:1.学科竞赛创业团队、2.电子设计创业团队、3.家电技术创业团队、4.新能源技术创业团队。5.电子产品营销创业团队。6.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金项目团队(西门子团队,国家仪器团队、德州仪器团队、触控科技团队)。(四)学院各专业健全创业导师制度。每个创新创业团队都需签订三方(老师、学生、学院)创新创业协议书。(五)规范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探索新的运营模式,把该中心建设成学院创业孵化基地和技术服务的对外窗口,逐步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六、科研发展建设规划
目前我院有省级教学团队一个,近三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发明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2篇,国家核心10篇),出版教材5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十三、五期间力争学院每年在SCI(或EI)上发表论文篇,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建设两个研究中心。
七.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师资队伍的良性循环。让新来的安心,留下的舒心,真正实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让高层次人才在我院建功立业。
一是动员在职教师积极参加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以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计划1-2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3-4名教师进行短期培训,特别要优先培养紧缺专业所需的师资。二是每年计划接受优秀硕士学位研究生3-4名,使学院专职教师达到35人。
八、 学院实现十三、五发展规划采取的措施
1、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干事创业,把党总支建设成为思想统一,团结奋斗,带领全院党员和师生实现我院“十三五”建设和发展目标的政治核心。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方针。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党员的党性和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全体党员要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模范,都要认真学习党章,不断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永葆党的先进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2、强化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科学设置各专业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形成“基础够用、实践性强、口径宽”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取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体现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加强教学管理,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现代化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结构,提高管理队伍人员的素质,提高常规教学管理水平,严格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实行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和院风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了强化实验教学,我们做到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分离”,实验员与实验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分离”,实验管理人员实行“坐班制”。 两个“分离”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这将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坚持科研在学院的主要地位,成立科研与科技开发指导小组,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发挥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成立科研小组,整合力量集体攻关,组织申报各类课题,实现国家级科研课题“零”的突破。制定科研奖励实施细则,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对于本专业的专著和教材、核心期刊论文,加大奖励力度,对于高层次立项课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并给予经费资助。加强应用研究,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开发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4、大力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工作,采取多种形式,使思想工作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贴近,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健康的心理及健康的体魄;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以党建带团建,建立学生工作目标责任制,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做好特困生的救助工作,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和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加强评优工作管理,使评优进一步公开、透明,充分发挥团总支、学生会的作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的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